创新事例 故事

更新时间:2021-12-02 09:18:37 点击:45

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
1902年,法国科学家韦尔特海默尔 发表了一篇论文,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。他发现,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,会引起胰液分泌。他进一步实验,发现把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,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,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,仍能引起胰液分泌。尽管如此,他仍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,错误地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“局部分泌反射”——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,因为他认为小肠袢的神经难以彻底切除。
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了韦尔特海默尔的论文后,立即用狗重复了他的实验,证实了其结果,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,确能引起胰腺分泌。但他们不受神经论的约束,深信神经完全被切除,大胆地跳出“神经反射”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,设想这可能是个新现象——“化学反射”。即在盐酸作用下,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,当其被血液吸收后,随着血流被运送至胰腺,引起胰液分
为了证实上述设想,两人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,刮下粘膜,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,再把浸液中和、过滤,做成粗提取液,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,结果,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,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。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,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.这也是生理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现。
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表明,用老观点看新事物固然产生不了创意; 但有了创意而无新的、更加有效的实验验证,创意也永远不能化为现实,成就举世公认的创新。

发现生长抑素的故事
1945年,英国科学家海雷斯提出一个假说:“腺垂体的活动受控于下丘脑,下丘脑产生一种可称为‘释放因子’的激素, 通过血液作用于垂体”。 这个假说赋予神经组织以内分泌功能,有悖于传统观念,但却深深打动了两个年轻的美国研究者吉尔曼和沙利。
1952年,吉尔曼和沙利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师从不同的导师,他们都信奉海雷斯的假说,曾各自将下丘脑与垂体组织放在一起培养,发现果然促进了腺垂体激素的分泌,并将各自的发现结果写成论文发表。
两人于1957年开始合作,分离下丘脑激素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因子 (CRF),这项研究历时5年,不仅以失败告终,而且导致两人关系紧张,加上外界对海雷斯的假说持怀疑态度,以及基金会施加的巨大压力,最终使两人分道扬镳,开始了长达14年的竞争。
可贵的是两人分手之后,对海雷斯的假说仍坚信不疑,且不改初衷。从1962年起,又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研究,改为研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(TRF)。
1969年,沙利与吉尔曼先后发表文章,表明猪和羊的甲状腺素释放因子化学结构相同,都是“焦谷-组-脯酰胺”构成的三肽。甲状腺素释放因子的发现鼓舞两人继续研究其他释放因子。
1971年6月,二人又分别发现,猪和羊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 (LRF), 其化学结构均为同样的十肽:焦谷-组-色-丝-酪-甘-亮-精-脯-甘酰胺。
同年,吉尔曼在检视羊下丘脑提取残液中有无促生长激素释放因子(GRF)时,发现腺垂体与残液混合培养后,促生长激素的分泌反而减少。由于海雷斯假说并未涉及抑制因子,因而他对此并未在意。后来他发现,在羊下丘脑各个阶段的提取物中,都存在这种抑制性物质,于是决定对其进行纯化和氨基酸测序。1973年吉尔曼发现这种抑制性物质是一个新的14肽,并将其命名为“生长抑素”(GIF),这一发现表明激素并非都起激动作用。
1977年二人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海雷斯的创意终于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结出了硕果。
这个故事表明,创新第一需要有创意,第二需要将创意付诸实践,在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与不断修正,才有可能将创意变成现实。但是,创意往往因有悖于常理而不被理解,其实现难免遭遇各种阻力,由于创新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,因此其实现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,挫折与失败均在所难免。因此,可以说创新能否成功,将考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务实求真、精诚合作、无私奉献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。创新要求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


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调查,发现其中只有少数人堪称成功人士,而他们则多为独立自信、意志坚强、善于待人接物、社会适应能力特强者。而此类品质均属非智力因素,足见其所起作用之大。

有人说20%的智商加80%的情商等于100%的成功,其中智商指观察力、理解力、判断力、想象力等,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,它为形成创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。情商则泛指兴趣、爱好、理想、信念、意志、毅力、道德、情操、与人合作共事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个人修养,皆属非智力因素,它们对实现创意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,也是人们需要着重培养的。

推荐内容